雅虎神话的背后,是软银的传奇。
新经济的耀眼宛如太阳神的车驾,在技术和资本的轱辘轰响中飞驰向前。尽管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与美国相比相差恐不仅十年,但互联网的热潮却似一夕之间从大洋彼岸席卷而来,让国人在还没有完全准备好的时候便获得了与美国经济状态平起平坐的机会。曾一度,空气中到处弥漫着一种狂热与躁动的欲望,对许多人而言,梦想的实现似乎变得触手可及。
当张朝阳和尼葛洛庞帝同时出现在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上时,他或许没有想到两年之后的黯然。但张朝阳如果依然可算得上中国新经济当之无愧的代表和先驱的话,倒的确不是因为他将互联网率先带到了中国,而是他在带来搜狐的同时也带来了新闻集团等风险投资商的资金,从而告诉人们新经济的真正游戏规则,并以此触发了新经济的高潮。
互联网的平地惊雷,同时彰显的是风险资本的绝世风姿。尽管在此之前,风险资本家们 早就已经开始摸索着行动了。
高潮过后,必是低潮,新经济同样并不例外。2000年4月,NASDAQ重跌,在新经济的烈焰上覆上了一层厚重的雪,“冰川纪”来临。风险资本家成就了互联网时代的辉煌,风险资本家的本质又决定了其釜底抽薪的行径。事实是,风险投资家的寂寞终究只是一时的,不会随着中国三大门户的怆然坠落而消于无声,相反,始终相信沙漠中必有黄金,更何况还不是 沙漠。
短短几年,审视中国新经济从萌芽到异军突起,再到回落的历程,以互联网的狂潮为波峰,时代被清晰地划出三道苍深的痕迹,而VC在这个过程中,事实上也已经走过了风雨三代。我们永远无法割断时间带来的延续性,诸如同一家VC倘能贯穿始终,必在不同的时期展现不同的特征。但我们更关注的是他们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登场,大环境对其各自不同的投资风 格的决定性。
为此,我们依循互联网高潮前、高潮中和高潮后,将VC在中国的历程分为三代。倘使进行严格的时间划分,我们不妨把1998年9月,即张朝阳归国之前的VC称为第一代;1998年至 2000年6月,即活跃在互联网狂热期的VC归为第二代;2000年6月,互联网低潮开始基本确认, 我们把在此之后进驻的VC归为第三代。
第1代:三洋牌VC
【基本特征】品牌知名度在母国市场不见经传,独辟蹊径,转向中国市场,获得阶段性成功;大多从小额投资传统行业开始,顺势转向高科技产业,投资力度相对加大;其最终成功与否,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未来国外强势VC进入与本土VC崛起所构建的竞争势力的 应对能力。
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现今30岁以上的人都会记得,日本有一三洋电器,其砖头大小的录音机伴随着邓丽君的歌声曾经一度风靡全中国,那时普通的中国家庭都以能够拥有三洋电器为现代化的象征和骄傲,三洋这个品牌也几乎成了日本电器的代名词。直到几年以后,国人才知道原来松下、索尼等才是真正的日本名牌。早期进入中国的VC何尝不是如此!所以, 我们在此将第一代进入中国的VC命名为三洋牌VC。
IDG作为最早的垦荒者之一在中国从事创业投资起因并不复杂。其在1980年和信息产业部合作成立的《计算机世界》为其提供了进入中国广阔的媒体市场的契机,但政策的围堵却使得其赢利资金不能顺利出境,反而造成了其在中国从事创业投资的必然。俗语说,人生诸 事就像赶点,一个点赶上了,则步步顺利。IDG 80年代在中国传媒领域的抢占先机,无疑成 就了其在中国风险投资圈内的抢摊置地。有意思的是,作为国际专业媒体巨头的IDG,在中国塑造的声望甚至已经超过了其本土美国;而作为风险投资商的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其 名气则好像更是仅仅局限在了中国。
美国作为世界新技术的主要策源地,无疑是一个风险投资相当发达的国家,具备一大批规模庞大、业绩卓越的投资商。但纵观美国风险投资杂志最新公布的前25大风险投资商名单, 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榜上无名。但中国却成就了这家1992年成立于波士顿的基金。这家原名为太平洋中国的风险投资基金,从1993年至今,已经在中国投资了包括搜狐、8848、金蝶等一大批著名高科技企业在内的80多个项目,无论投资的企业数量还是资金总额,都绝对是 名列前茅。墙内的花木,却是墙外开花墙外香。
而Robert Theleen同样依靠其在大中国区长达20多年的生活经历,着眼于广阔的中国市场,创立了中国创业投资基金。显然,仅仅管理着3亿美元的中国创业投资基金,无疑是美国风险投资界的边缘人,其投资项目基本上都集中在中国。从1993年投资广东东莞的鑫达实业有限公司开始,到1997年12月投资亚信,逐渐地成为中国内地一家颇具知名度的风险投资 商。同类型的投资商还包括Intel Capital、高盛、美商中经合、华登和华平等。
从母国的边缘晋升为异地的主流,这种现象倒真是有点似曾相识。
无论是三洋电器,还是第一代VC,都有一个共性摆在那儿,即企业自身在本土处于所在群体的边缘难以发展壮大,随即转入新生市场寻找机会。潜入中国的第一代VC身上鲜明地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三洋特质。尽管在本土活不出一份张扬,但三洋牌电器通过在新生市场的打 拼,或多或少取得了一些成绩。三洋牌VC也不例外。
中国创业投资和华平等共同投资的亚信,目前是NASDAQ中国概念股中表现最好的股票, 他们的投资回报丰厚已成定局;IDG投资的搜狐和金蝶也已经分别在NASDAQ和香港创业板成 功上市;华登投资的新浪尽管股价表现不佳,但其获利仍是没有问题。
同时,一大批国内知名的新经济企业背后,也都有这些早期圈地运动者的影子。新浪、证券之星、阿里巴巴、ChinaRen、网通、硅谷动力、资讯人身后是高盛;8848、天极网、易趣、博达、藤讯、中国万网、美商网和金蝶的背后是IDG等等。投资市场份额的主要部分掌 握在第一代VC的手中。
但就如同电器领域,随着索尼、松下,包括菲立普等大型主流电器厂商的渐次进驻,以及长虹、康佳等民族家电厂商的崛起,最终将三洋的市场抢占一空一样,第一代VC的日子目前也面临着同样的挑战。现在,雅虎、AOL和LYCOS相继进入中国,谁会怀疑紧随其后的不会是像DFJ这样的美国风险投资巨头呢?而包括联想投资、清华创投以及利德投资这样的颇具实力、熟悉市场的国内风险投资机构的兴起,倘使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倍数的扩张而快速成 长,那么这种成长带给三洋牌VC的压力也必将不容小觑。
案例1:IDG投资中国
1981年,麦戈文创建太平洋创业投资基金,专门面向亚洲国家。投资伊始,主要以日本为主战区。直到1992年,在波士顿组建太平洋中国基金,中国企业作为核心投资对象才开始走上前台。1993年,上海、北京、广东和天津分别成立四家创业基金,开始有计划的投资中 国之旅。
“我们开始的投资金额很小,10~30万美元的单子都做,而且投资企业的数量也很小。” IDG创业投资基金总监王功权说道。1993年到1997年四年间,IDG在中国的投资策略基本上还 是围绕着自身主业展开,大多集中在媒体领域,如电脑报等等。
IDG真正大规模的投资是从1997~1998年之后才开始的,投资领域也迅速扩张到IT的各个领域。在这期间,一大批企业得到了IDG风险资金的灌注,如开始阶段的金蝶、连邦软件、武汉适普、慧聪商情等;后期则主要集中在互联网领域,其中包括8848、天极网、易趣、 3721、爱易、藤讯、中国万网、美商网、当当等。
IDG投资基金背后有传统媒体产业的强有力支撑,实力雄厚,韧性较强,前期投资相对 谨慎,但终究还是未能摆脱互联网所导致的“高烧”,在3~4年的时间内,IDG风险投资基 金竟已辐射80多家企业。资本的不慎,推助了中国网络泡沫的浮腾。
其中引人注目的要算搜狐与金蝶在美国和香港的成功上市,以及其他五六个项目的购并。
1998年5月1日,IDG向从事财务软件的金蝶注资2000万人民币,占有其中25%的股份。在金蝶成功上市之后,IDG投资仍然持有其中8750万股,占其股份的20%。金蝶上市后,曾经一度站在4港元以上,如果按照每股4港元计算,IDG在金蝶所持股份的价值为3.5亿港元,投资 增值17.5倍。
1999年10月,IDG和东方通科技在深圳高交会上签署协议,向从事中间件开发销售的东 方通科技投资600万人民币,占有其15%的股权。2000年7月,IDG出售其所持有的东方通科技 全部股权,转让价1500万人民币。不到一年,即获得超过150%的收益。
尽管在金蝶之前,IDG投资的搜狐已经在NASDAQ上市,但作为IDG主导的投资项目,金蝶 无疑是其第一家成功通过IPO退出的公司。现在,IDG投资还在筹划将其投资的两家企业推向 香港创业板,而相关的通过并购,从而实现退出的工作也在同步进行。
从1997年到今天,IDG投资在中国内地的大规模投资已经经历了4年,根据风险投资的运 营规律,IDG投资已经进入了退出期,相信各种的退出行为将在不久集中出现,并将最终确 认IDG在中国的投资成功与否。
案例2:从传统到高科技的中创
提起在NASDAQ上市的中国概念股,人们自然而然就想到了新浪、网易、搜狐,殊不知三年前,就已经有中国概念的企业在NASDAQ上市了。这家企业就是位于广东东莞的鑫达实业有限公司。这是一家制造公司,主要为西方市场制造高品质的收藏品,是地道的传统企业。它能够在NASDAQ成功上市,中国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从名字来看,很像一家中国公司,但它却是一家地道的美国风险 投资企业。该公司主席兼创办人Robert Theleen的一份中国情结,使得基金在创立伊始,就 将投资重心放在了大中国区,相应也起了一个很中国化的名字。Robert Theleen深信,借助 西方的财务和管理理念,依托大中华区长远的增长潜质,必将获得成功。在1998年年底的最近一轮,也是第五轮融资后,集团管理的基金总额已经超过3亿美元,并帮助包括鑫达、亚 信在内的众多企业成功上市。
在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以1995年为界线,中国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的投资理念分成了两个阶段。1995年以前,中国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主要投资传统企业;1995年后,转向了高科技企业。“这两个阶段的形成主要是根据中国国情的变化而调整的。”中国创业投资有限公司 副总裁赵军说。
在1995年以前,当中国对高科技的认识还是一片空白时,中国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将其投资对象集中在了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企业。入股鑫达实业有限公司,就是在1993年。当时,鑫达实业有限公司还是一个几百人的家族式企业,在中国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成为主要大股东之后,即斥资1亿多港币,建造新厂房,引进西方先进设备、技术和管理,并于1997年3月成功登陆NASDAQ。首日,股价就站在了9美元以上,并在很短的时间内涨到14美元。至1999年,该公司销售额已达1.14亿美元,利润达1200万美元,人员超过12000人。
在这期间,除了投资鑫达实业有限公司之外,中国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还成功地将美国著 名品牌Domino's Pizza和TGI Friday's带到了中国。经过近10年的发展,北京现在已经有了 3家Domino's Pizza和2家TGI Friday's店,并且成为大众熟知的品牌。其中TGI Friday's更 是北京白领阶层所热衷的聚会场所。
1995年后,以互联网为主的高科技革命在中国快速蔓延,创业者队伍陡增。顺时应势, 中国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转投高科技,并逐渐形成了以通信技术、网络基础设施、软件、物流、 高科技制造业为主的投资组合。
1997年12月,中国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联合华平、富达对亚信科技投资1800万美元;2000 年3月,亚信作为首家中国Internet企业登陆NASDAQ,股价一度攀升到111美元。虽然现在亚信的股票相对于最高点有很大的回落,但仍然是NASDAQ中国网络概念股的领头羊。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的投资策略转向高科技后,倒没有盲目和狂热地追逐互联网热潮,而是围绕引进国外先进品牌、技术,推动其在中国的发展为中心。2000年,中国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完成对维京(亚洲)的投资。维京(亚洲)在中国的发展主要集中在 通讯和娱乐领域,它源于国际著名品牌维京(VIRGIN)公司。
在中国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的投资历程中,扎根中国,并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是其投资的主要策略;同时,引进西方的先进理念,推动其在中国的发展,是中国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的主要投资方法。就像中国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赵军认为的那样:“这种方式可以取得双赢的结果,既公司在通过投资获取利润的同时,又可以推动中国自身的发展。”
第2代:爱多牌VC
【基本特征】以所谓“热钱”和“傻钱”居多,在短期利益的驱动下快速成立并进入中国;大资金,在对一流投资对象进驻无门的情况下,疯狂占据二、三流阵地;与互联网企业相互捧场,在演出一场闹剧后于空气中蒸发消散。第二代VC高举利益大旗对各类互联网企业 盲目的博爱跟进成就了其慈善家的角色。
三洋牌VC很大程度上扮演了拓荒者的角色。但在互联网高潮中,被财富效应吸引而来的 一大批投资商,眼睛则相对更加肆无忌惮地盯着每一棵有望结果的桃树,以期摘下甜美的果 实。但被大量催生剂刺激出来的果实却实在有点难以下咽,总觉得青涩中居然还泛着糜烂的 味道!
我们曾咀嚼过这样的果实。90年代初,海南房地产开发热潮后剩下的残亘断壁到现在依然清晰可见。走在海口市郊区,绿树掩映下的原野清新异常,但不时在田野中闪现的却是一栋栋的别墅——刚刚搭好架子的房屋——弃置荒野,从它们大气的设计可以看出其曾经出于名门之手,但走近一看,经过十余年的风吹雨打,其躯体早已经斑驳陆离,屋前屋后包括屋内,是附近居民饲养的鸡群——现在唯一的利用价值。曾经投资这些房产的投资商已经无从 寻觅,但在互联网热潮面前,或许他们是最为冷静一群人。
更具代表性的是前几年的VCD浪潮。当万燕VCD刚刚为人们接受之时,大量投资者似乎看到了一个金矿,迫不及待的涌入这个市场,最后连清华同方都开始介入这个领域的争夺,当时的感觉是所有企业都在做VCD,广告刹时铺天盖地。在这些企业中最具典型特征的当属爱多VCD,一句“我们一直在努力”的广告词,伴随着李连杰的英姿迅速传遍大江南北。但我 们现在所用的VCD中,却已经没有爱多这个品牌了。
第二代VC是在盈科神话、中华网奇迹和亚信传奇的推动下打上爱多的标记的。网站CEO 的IDEA为我们描绘着网络中国的壮丽前景,创意、干劲儿,再加上轻而易举的隔日融资,网站们“大干快上”、“超英赶美”起来,一时间,“千囱矗立”,网站林立,互相捧场之际,冠以各种名目的VC一夜之间如雨后春笋般的崛起,各类网站的成立发布会和成功融资发布会 交错进行,各大五星级酒店人满为患。进展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一贯低调的风险投资商走向前台,意气风发地接受国人视觉的洗礼。
明珠兴业,香港主板上市的房地产开发商,在互联网热潮中,它成立了明珠兴业网络科 技有限公司,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内地大量投资互联网,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共投资了包 括名人明星网、中国先生网在内的八家网站。
但及至今日,这些网站已经销声匿迹,明珠兴业、CyberCity等和其来时的高速相比, 去的速度同样迅疾。
与快速并行的是手笔之大,在1999年到2000年期间,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网站动辄上千万美元的融资让人习以为常:亿唐刚刚创建就轻松拿到43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e龙成立不久就获得MAIL.COM的投资,除去价值6800万美元的MAIL.COM股票之外,还追加了2000万美元的现金;兰德风险投资公司——这个规模并不大的风险投资商,在1999年中到2000年初,其投资易趣、招聘网和摇篮网等的资金轻松超过了1000万美元。
“热钱”如雨,网站如笋。我们实在应该感谢热钱让中国的互联网事业在很短的时间内 铺展开来。辉煌的普及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成功。
这轮投资的主体构成中,尽管第一代的身影有的依然活跃,与最初相比也感染上了“热病”,但爱多牌VC更多的是出身于香港或者NASDAQ的上市公司。MAIL.COM在NASDAQ上市、明珠兴业和CyberCity于香港联交所挂牌,刚刚通过上市获得神话效应的盈科数码也加入到这 个浪潮中,投资了中药网等互联网站。
现在,爱多牌VC们给中国新经济留下的仅仅是一份渐去渐远的喧嚣。
案例1:火箭助推理论与蒋小明的CyberCity
1998~1999两年间,在中国互联网创业的狂热氛围中,有众多的VC在国人的视野中匆匆 浮现又匆匆逝去,其中大部分都是铩羽而归,然而也有少数精明人士却能及早脱身,并颇有 斩获,蒋小明及其CyberCity就是其中之一。
蒋小明,赛博集团(CyberCity Group)创始人,曾先后获北京外国语大学学士,布里 斯班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硕士,英国剑桥大学理学硕士、经济学博士,1992~1998年间供职于 联合国退休基金投资管理公司。
与所有被卷入互联网大潮中的人一样,1998年,耐不住寂寞的蒋小明也开始了他的互联 网下海赶潮历程。
蒋小明的起家源于深圳的CyberCity软件园,在园区第一期工程(号称投资20亿人民币)破土动工之际,蒋小明的宏大规划也开始实施。CyberCity Group当时的构架是三个部分, 一是设立于香港的CyberCity International,由关新负责;二是设于深圳的CyberCity软件园,由陈恒六负责;三是设于纽约号称募集有10亿美元的投资基金CyberCity Capital,由 Amy Kong负责。
从1999年8月30日以几百万人民币投资北京圣万达信息技术公司开始,在一、两个月左右的短崭时间里,CyberCity连续投资了四家公司。在那段火红的年代,深圳、北京、上海、香港等城市的各种创投大会以及相关媒体上面,到处都能看到蒋小明及其CyberCity一干人士的繁忙身影。而且CyberCity的每一次投资,包括对北京利玛公司(后来未履约)以及深圳智慧源公司的投资等,都是以庞大规模的新闻招待会形式予以宣传,从而在国内很短的时间里刮起了一阵CyberCity旋风,其买方气势之盛大、购买口气之恢宏使得登门求访的创业 者也是络绎不绝。
到2000年年初之际,Cyber集团对外宣称的投资项目已经有8个之多,号称投入资金近 1000万美元。2000年1月20日,Cyber集团宣布以500万美元购买翻译网站“看世界” (readworld.com)60%的股权(另一股东为海南桑夏环球网络公司),而投资主体则是赛博 投资有限公司(CyberCity Investments Ltd)。
当2000年3月份NASDAQ崩盘开始之后,机敏的蒋小明迅速将目光转移到了香港资本市场,并在4月份前后先后将赛博国际10%的股权出售给新加坡淡马锡控股,另11%股权出售给新加坡商人黄宝明。在经过几个月的谋划之后,终于于2000年10月份将CyberCity集团所持有的深圳赛博韦尔软件产业园95%权益售予给了香港上市公司房地产商兴港集团(535)。并于2000 年11月份将赛博韦尔控股有限公司8%股权通过Fannet Online Pte Ltd.出售给新加坡Fraser and Neave(F&N),售价1760万美元;并于11月8日宣布购入北京的一家尚一直未发布的网 站全校网(CampusALL.com)。
在这一连串的举措过程当中,CyberCity集团内部的框架也在不断调整,同时原有国内业务也已基本停顿,其在深圳的相关机构及大批人员甚至有一段时间根本没有任何工作可作,直到大批人员相继离去。原深圳CyberCity软件园总经理陈恒六及相关人员现已加盟中经合 集团;其兄陈恒富,原负责CyberCity Capital的中国投资业务,现也已率相关人等加盟北 大招商。而CyberCity集团的业务重心也已经由深圳移至香港,目前的国内业务基本上是由曾任大鹏证券香港公司董事总经理,并曾在中华网任职的关新负责重新整合。
蒋小明有一个火箭助推理论,意为三级助推式火箭在升空过程中,必然要将基础的两级火箭在燃料耗尽之后抛掉方能成功。而在蒋小明的CyberCity集团终于淘到黄金之后,其在国内的业务某种意义上也就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这也许就是我们今天在国内不复听到 CyberCity的一个根本原因吧!
案例2:投机中国的明珠兴业
当互联网如火如荼的时候,风险资本更是高烧不下。除享誉世界的名牌资本以外,几乎凡是称的上资本的资本都纷纷进入互联网投资领域。新加坡、香港、日本、韩国这些亚洲近 邻们都看中了中国的“人力”优势,在众多投资中不甘落后。 ---- 香港明珠兴业集团是以房地产、酒店和金融业务为主的上市公司,资产达到300亿港元。在互联网热潮之前,旗下的酒店和房地产业务因大环境的惨淡而日渐困顿。
2000年3月,明珠兴业宣布向“中关村在线”注资3亿人民币,给正在疯狂的互联网投资 加上了一把热火,这是当时港资进入国内互联网以来最大的一笔投资。此时,明珠兴业投资 的其他网站也正在热火朝天的筹备之中。
在原来北京在线的基础上调整的名人明星网是一家娱乐网站,以报道名人明星为内容的 ICP,新投资成立的易必得和中国先生网则分别属于当时的热门概念:拍卖网站和垂直网站,加上和韩国的合作及在香港的投资,明珠兴业在海内外共投资8家网站,并在2000年4月份先 后发布。
明珠兴业的投资组合在当时属于全概念的投资结构:从ICP到ISP,从电子商务到垂直网站,从娱乐网站到金融网站,几乎是美国互联网发展的浓缩版本。这些网站发布后,明珠兴业在香港股市重新振作,并将这块业务切出来,成立Cyberbank,专注于互联网的投资,形 势看来一片大好。
但2000年6月,NASDAQ骤然大跌,波及国内互联网经济。明珠兴业属下的8家网站开始面对赢利的压力。于是,名人明星网转作电子商务,易必得更是下大力气作拍卖,中国先生网同时作社区和电子商务,而中关村在线则在前不久因资金问题与明珠兴业闹翻,只有其投资 的金融网站此时在证券类网站正火的时候日子似乎还不错。
到9月份,互联网形势已经非常恶化,明珠兴业属下的网站无论如何也很难达到赢利的要求,于是开始寻求新的商业模式和增长点。中国先生网应该是国内最早涉及宽带业务的公司之一。此时,长城宽带尚未成立,北京市场上只有蓝波一家公司独占鳌头。在中国先生网将这块业务另组公司后,其商业模型获得国内外资金的认可,而业务面积甚至已经遍及整个北京。但是受资金到位的时间限制及与香港方面的认识差距,宽带业务最终剥离出了明珠兴 业。
到12月份,互联网奄奄一息。从资本到人才纷纷逃离。明珠兴业投资的网站在裁员节流 未果后,在大众的视线之外,渐渐消失。
明珠兴业的投资结构自有其独到之处,在某种程度上明珠兴业并不算是失败的投资,但 与其他的资本相比较,明珠兴业则是一家空手而归的资本:至今所有的投资均已消失,从来 到去仅仅不到1年的时间。
第3代:X牌VC— 不知道你们干了些什么!
尽管网络很短的时间内就让人不再热血沸腾,但VC们还是于一瞥之下,乍见惊鸿。提起互联网和曾经的摸不着北,诸多VC在惟恐避之不及之余还是有点不甘,那样子就像提及年少时所做的荒唐事,其实本质没有什么不对,谁会说新经济是错的呢?不过的确有点不是时机罢了。就像柳传志的铿锵之言,互联网没有错,只不过是资本的不慎。于是,当互联网随着 NASDAQ进入冬眠期,依然野心勃勃的资本披上慎重的外衣再次粉墨登场。
这段期间入驻的资本主要来源有三:一为香港资本,特点是几家重要的上市公司董事局主席等高层管理人员私人资本的集合,如亚洲数码联盟香港有限公司;做派是指派一人以中国区总经理或首席代表身份单枪匹马杀入,组建办事处或分公司,在本地雇佣数名员工,一般为1到2名,加上高档写字楼的租用,整个费用一年一般可维持在200万人民币左右,即便该公司一年没有大的作为,但对于这种桥头堡似的必需摆设,该数额的支出绝不会让人感到 心疼。
另一路来自韩国的资本颇引人注目。这一路资本鱼龙混杂,既包括韩国著名企业延伸出来的边缘性的风险资本,如eSamsung,也包括韩国国内大牌的正规军,如KTB Network等。但无论采取如何的方式进入中国,韩国风险投资商有一鲜明的共性,即在中国投资那些设在中国的韩国企业。显然,韩国资本的进入旨在与其本土企业一唱一和,共同拓展新的生存空间。这其间,eSamsang短短一年内的一个转型可堪为证。这家当初以VC名义在中国注册的企业,如今在对5家韩国企业投入1500万美元后,风险投资偃旗息鼓,剩余的3000万美元单等 “补仓”。
另外,来自台湾的风险资本稍有动作,如ACER投资的上海英斯克计算机公司等。
我们把第三代VC不顾其本是互联网热潮的余续而单独划分出来,不仅是基于时间的考虑,更重要的是我们在第三代VC身上发现一种更为鲜活的生存状态。这种生存状态让人想起所谓的“世纪末生存状态”、战后情绪甚至大地震后的劫后余生。这场发生在世纪末中国的互联网浩劫,或多或少地打击了自命大牌的风险投资商们的骄矜之气,从而让那些其后跟进的诸多小鱼小虾们获得了与其同尊共荣、平起平坐的机会。于是,我们发现,在京城大大小小的相关场合里,在某俱乐部、某个酒店宴会厅的觥筹交错中,总有那么一群身影纠结在一起,构成一幅不大不小的不规则拼图。事实也是,你就是再会游泳,设备再齐全,如果没有水, 还不都是一样站在岸边无所事事?
于是,不像第一代、第二代的VC,尽管被笼罩在失败的阴影中,但他们始终虽有点盲目但却忙碌地投着,我们在目睹其失败的同时也见证了其所做的事情。但第三代的VC却多少让我们感觉有点神秘。就像从前的那部经典老片《X档案》,冠以“X”,是因为我们真的不知道他们干了些什么!除了频繁地出入各类场合制造名气,夜间在各种酒吧相聚同仁舒胸内不平之气、以research的名义奔波扫荡各类大大小小的企业却多是无功而返外,第三代VC多感觉来不逢时,他们或许要的宁愿是挥霍的辉煌一瞬,也不愿意因万事无果而让人感觉无所事 事!
第3代 VC慎重得了无生气!
案例 1:eSamsung转向
eSamsung是三星集团的第五个、也是最新成立的一个分支机构,主要负责全球范围内的投资业务。去年12月,在网络科技风头正劲的时候,e三星诞生了。一年前e三星成立之初确定的投资计划是围绕无线通信为核心。三星联网科技(中国)有限公司的执行总监唐华忠曾经坚定地认为:未来肯定是无线移动通信的未来。加上三星集团在通信技术领域拥有雄厚的技术和完善的渠道,投资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类的公司,显然一方面可以帮助创业公司完善自己的技术和开拓市场,更可以作为三星集团业务领域的重要补充。其时e三星投资的主要方 向是移动通信技术和ASP。
尽管仅仅运营不到一年,投资企业也不过5家,资金额区区1500万美元,但三星仍然决定调整整体投资战略。现在,e三星已经由专业的风险投资转为策略投资,实际上就是不再投资新的项目。还剩下的3000万美元,据徐敏刚介绍,这些资金将作为备用金,作为已投资 企业急需资金时“补仓”之用。
- 上一篇:什么是风险投资公司?
- 下一篇:基金投资